閱讀文章:www.itmonline.org/shen/chap1.htm
第一章附錄:魂與魄
下文對魂、魄的介紹主要來自Joseph Needham對這個主題的探索,以及一些其他的補充資料。
中國在2500多年前,就發展出並鞏固了以下的想法:人類的身體包含兩種實體--魂、魄,而這兩種實體在英文語境中通常被稱為靈魂(souls)。這兩種實體各自表現為陰、陽。魄,據稱有七個,屬於物質的屬性,與身體物質--肉體最為密切聯繫。魂,據稱有三個,是神聖的屬性。在圖中,魂與魄被描繪成兩組智者,在平靜的環境中友好的交談。
魂源於上天(猶如來自於空氣),並且透過魂門出入人體(穴位,BL-47);死亡時,它離開身體回歸上天。中國人在祭拜祖先的儀式,包括關照已離開的魂,因為它們居於上天,所以被認為可以居中調解,向神明傳達世俗人類的願望。再者,一般也認為若是祖先的靈魂感到不滿(因為他們的血脈後裔未能好好祭拜他們)可以使後代產生疾病或是發生不幸。人活著時,魂居處之地在肝臟(魂門則在後方,靠近肝的地位)。
魄源於大地(猶如來自泥土),並且透過魄戶(穴位BL-42)出入人體;人死之時,它回歸大地。中國人埋葬逝者的儀式包含關照魄,它最終會融入大地,而且不會保留獨立的身份(作為例外,帝王身體會做防腐處理,以便讓它的魂、魄都能保持實體,保持他們原有的樣貌)。活著的時候,魄居於肺(魄戶在後背,肺的位置)。如果肺的氣和陰很充足,魄就會保持剛勁蓬勃。
最早談到魂、魄的文獻之一,是公元前6世紀的記錄,它在下文說:「胎兒的成長〔人類形態及個性〕來自「魄」。然後才開始「陽」的部分:魂。然後身體各部分的「精」再予它們力量,讓它們獲得「精」的能量、生命力,以及鼓舞。從而,最終能生出神明(靈性與智力)。
在中國文獻中,對魂、魄何時來臨有一些爭議。例如,"Du Shu Bian"(16世紀)認為魂在懷孕七月的時候來臨(從此時胎兒左手可以活動可知);而魄在懷孕八月的時候來臨(從此時胎兒右手可以活動可知)。這個說法與其他說法不同,較流行的觀點認為「魄」比較早到達身體;事實上,很多人認為,「魂」在出生後才來臨。
約在西元80年,《白虎通德論》(Baihu Tangte Lun:Discussions in the White Tiger Hall)對魂、魄問題有一番簡短的討論:「魂表達一種不停傳播的概念,不停止的活動;它是少陽之氣(與肝/膽囊相關),從人體的外部作用,而且它主宰「性」(instincts)......魂與耕芸的概念相關,生長於本能的邪惡雜草(在人性裡,或是在心路歷程上)被去除。魄表達一種不止的迫切的衝動,它是少陰之氣(腎和心),作用於人,主宰情緒。魄與光亮相關,情感與內在的個性由它治理。
在這裡,魂被定義為外在的活動:運用本能去選擇行動方針,且避免陷阱(邪惡的雜草);魄被定義為內在的動力,調整一個人情緒反應和個性。這反映了陰陽二分的本質:陰表現為內在,而陽表現為外在。
在一本古文獻中,描述冥想練習曰:一個人應該,「穩定不動,就像沒有魄一樣。」意思是,在冥想中,一切行為的衝動都必須捨棄,讓自己能夠保持無情緒,並能保持內在的狀態。在一本道教的書籍中說:「我們要保持魂遠離昏昧,道便會自來,統一『氣』,掌握『神』......萬物由此而生;這是力之門。」因此,冥想的時候,避免文明的刺激,靜化、調整在外的志氣(當保持內在轉化的動力,將會影響外在的狀態),這些活動都與魄的主導相關;尋找外部世界的時機,在世界顯著的變化上,運用思想和個人精力,依賴外在世界令人愉悅的刺激,這些與魂的主導相關。
七魄被認為可能與七情相關。關於七情,英語有各種不同的描述,其中一種匹配方式是是:joy喜, anger怒, grief哀, fear懼, love愛, hate惡, disire欲。每一種情感都會對氣產生衝擊,因此,如果情感很激烈,氣就會變得十分混亂,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混亂。在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(Treatise on Three Categories of Pathogenic Factors),據說「在身體內部住著『精』和『神』,『魂』和『魄』,心志和情感,悲傷和理智。它們會被七情所傷。
三魂被認為可能與人類三個主要的外在行為相關:與社會當局的關係(在中國,是與帝王及其臣屬的關係;在現代社會,包含帝王、執法人員和政府官員等等),與配偶的關係(包含與同輩和同儕的關係),以及與孩子的關係(這可能包括其他依附著你的人)。這是中國哲學的關鍵原則,許多儒家的文獻清楚的描述中,與其他人的關係,對社會和諧及個人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。
一般認為魂,魄可以脫離身體,即使在活著的時候,雖然只有三魂七魄中的少數幾個可以脫離。道家學者葛洪(三世紀)曰:「所有的人,不論智愚,都知道他們身上有魂和魄。當其中一部分離開身體,疾病隨之而來。當它們全部離開,人便會死亡。在前者的情況下,巫者有方法可以壓制它們;在後者的情況下,《禮記》提供儀式以將它們招喚回來。這些魂魄是所有事物中,與我們最親密結合的,但是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看不到,也聽不到它們的存在。
事實上,有人認為魂--陽的性質--可能常常在活著的時候離開身體在外遊動,再回到身體裡。這樣的經歷包括某些夢境,在將睡未睡之際,半夢半醒的狀態,這種情況常常會帶有一種漂浮感,或是突然的動作,這個經歷現在被稱為「靈魂出竅」(out of body experiences.)。一般認為,(至少有一些中國群體認為)如果魂離開太久,就會引起失眠、焦慮、驚怖和其他的心理躁動。在診斷上,當一個患者發生重複的惡夢,就會被認為源於肝臟紊亂;惡夢乃因魂的焦慮所導致。
一般也認為,一個以上的魂可能會被驚怖的體驗逼出孩童體外(大人雖然不太可能,但也有可能發生相同的情況):例如,被一個陌生人嚇到。在這些情況下,孩子會變得容易患病,像是腹痛或是癲癎,這些疾病是惡魔所引起的。魂離開身體的症狀還有:精神萎靡、憂鬱,以及持續不斷的小病症。現在定義為自閉、注意力不集中,以及其他心理功能障礙和精神疾病等情況,從中國傳統觀點來看,都潛在的被分類為源於靈魂缺失,或是靈魂中斷。中國在1768年發生過普遍的恐慌,人們認為巫者可以大量竊取他人的魂(並且運用這些遊離之魂的力量達到個人的目的)。
魄可能會因為受到驚嚇、精的不足,或是肺氣受到壓迫(或許是因為過多的悲慟)而離開,或是無法得到充份的安養。人在這種情況下,可能會遭到感知能力弱化,四肢痛若(像是麻痺),或是排洩物失禁(像是直腸被認為受到魄的調節;肛門在早期被視為魄門)。在《類經》(Class of Categories)(1624)曰:「魄移動和完成事物,而疼痛與瘙癢可以被感受到。」因此,從診斷的觀點來看,疼痛、麻痺、癢(還有其他的感知活動)或是嚴重的感知障礙(腸功能障礙),可能來自魄受到壓迫。
死亡時,魂--陽的存在--立即離開,但是魄--陰的存在--離開的較晚一些。有時候,有一些中國儀式舉行於人失去意識,或是死亡的時候,企圖把它的魂叫回來,如此一來,它便能與魄聚合,從而便生命或是意識回歸。一般也認為,如果一個人經歷了突然或是猛烈的死亡,魄和魂可能會不樂意消散於天地,而寧願保持靠近,好似惡鬼。這樣的鬼魂被認為有能力無故引發意外事故或引起疾病。
在《中國八朝繪畫》(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s)所載錄Wu Pin(1601)所畫的「五百羅漢」(The five Hundred Arhats)細節部分。就像第二章所描述的那樣,羅漢是佛教聖賢,他們和道教分享許多想法。其中一個想法是關於思維的自然狀態,它的思想和思路就像水流過石頭,在畫中是透過石頭旁的水流來表現的。羅漢好好的運用那些石頭,走過水流中洶湧的部分,把石頭轉變成有利的東西。在兩邊的人物表現出平靜和放鬆的風采;正在過河的人物則專心於腳下的任務,這些任務很快就會完成,就像急速的水流,然後他們將會繼續他們的旅程。其中有兩個羅漢已經走到右邊,兩個走到左邊,兩個停留在水流中間的石頭上,好像他們正在享受這個經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